緬甸—金耳環村的致富之道

過去瑞那滾村被人稱為五窮村,沒有水源、電力、聯外道路、診所、好學校;如今全村家家戶戶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行善造福,讓許多貧困家庭不再挨餓。翻轉人生的故事,要從米撲滿說起……

火車轟轟行駛而過,這是緬甸早期連接偏遠村莊與熱鬧市鎮唯一的交通工具,其中一條火車路線由仰光市一直開到蒲甘市,出發後歷經三小時,中途來到仰光西北方的岱枝鎮瑞那滾村(Shwe Na Gwin),緬語為「金耳環村」。

往返村落與市區之間的這座火車木橋,供行人、摩托車、拖拉機、改裝車共行,也要看準火車通過的時間,分開使用。因為沒有一條暢通安全的聯外道路,金耳環村的發展一直受限。

二○一五年八月,熱帶氣旋「科曼」橫掃孟加拉灣,造成緬甸五十年少見的大洪澇,全國十四個省邦中,有十二個省邦受暴雨影響,近百萬人受災,其中又以岱枝及莫比兩鎮受創最嚴重,原本就貧困的民眾更是雪上加霜。水災無情,卻也牽引慈濟人到來,七年來與村民共同開出一條通往幸福生活的道路。

慈濟志工二○一九年五月下鄉舉辦浴佛典禮,瑞那滾村及鄰近鄉村的米撲滿會員回娘家,一人一善粒米成籮,匯集成一座白米山可助人。(攝影/Khin Wai Yan Soe)

慈濟路
泥土路變成水泥路

二○一五年十二月至翌年初,慈濟志工不畏艱辛,下鄉走過一萬二千公里,完成七十二場稻種發放,讓各村在災後見到一線曙光,這些稻種於是被村民稱為「福種」。

生活因此改善後,村民烏善丁與兒子特特溫寫信向政府官員申請建橋,信中詳述慈濟援助後的豐收與進步。政府感受到村民們的努力,批准建設一條水泥鋼筋橋,二○一九年元月修建完成,自此人與火車不用爭道。但過了橋要前往金耳環村,依然是一條通行不易的田埂路,旱季塵土飛揚,雨季泥濘難行。

村民決心自行鋪設一條與外界連結的道路,合資齊心製造方型水泥磚塊;並獲得慈濟以工代賑,聘請村民開道鋪路。這條雙向的水泥磚道,長一千三百五十公尺,學生上學或村民外出辨事不再受阻,若有病傷患也不用以人力擔架抬出就醫,可以牛車送往外地醫療,大幅減少延誤就醫的憾事。鄉親們特地將這條路取名為「慈濟路」,希望世世代代的子孫們都能記得慈濟人的協助。

慈濟路鋪平之後,村民們更進一步用水泥拓寬道路。除了行人,牛車及各式車輛甚至小貨車,都可以自由進出,交通方便了,農友們不用經過中間商壓價,可以直接到城鎮售賣稻子,大大改善了村裏的生活樣態。村內的雜貨店,由原本一家擴展至五家,象徵村民逐漸脫貧了,如今甚至全村都是「米撲滿」會員。

早年通往瑞那滾村的泥土路,遇到雨季時泥濘難行,二○一七年志工穿著雨鞋入村訪視,舉步維艱。(攝影/黃露發)

米撲滿
每一天都起一念善

「米撲滿」到底是如何翻轉金耳環村的呢?這要從令人非常悲痛的那一場風災說起。

二○○八年的納吉斯風災,是全球排名第五的致命性災難,也是緬甸史上最嚴重的自然災害,超過十四萬人死亡或失蹤,兩千萬人受到巨大影響。

緬甸以務農為本,村民習慣借貸購買稻種和肥料;風災摧毀收成,正當農民們債務高築,茫然無助時,慈濟人排除萬難來到災區,表示受到證嚴上人託付,將展開稻種發放。

來自馬來西亞等國家地區的慈濟人,一個村莊接著一個村莊為貧戶們發放,也分享了慈濟草創時「竹筒歲月」助人的做法。村民烏閔壽偶然間接觸慈濟人,他決定用自己的方式來效法「竹筒歲月」—每日在煮飯之前,用手先抓起一把米,放入一個容器裏,日積月累,就可以存下可觀的米量,幫助比自己更窮困的村民。

丹茵鎮村民烏丁屯,也是在稻種發放儀式中認識慈濟,同樣感動於「竹筒歲月」精神,開始效法烏閔壽日存一把米的愛心行動。烏丁屯說:「如果上人給予我們金錢,很快就會花完;上人給予我們法水,一輩子都用之不盡!因為苦過,我再窮也要幫助受苦的人。」

他不只自己存「米撲滿」,還一村村去推廣,鼓勵大家每天存一把米,日日就能行善助人。

就這樣,米撲滿風潮傳至金耳環村,烏善丁聽到烏丁屯推廣米撲滿之後,當天回村莊,就帶動三十多位農民參與行善。不只金耳環村,周邊已有兩百二十六個村莊響應,二○一九至二○二一年超過八萬三千戶次存米撲滿,幫助近四千戶次貧困家庭。

村民的信念是,即使明天已經沒有米可以煮了,也不會再取出之前所存下的米。從烏閔壽、烏丁屯到烏善丁,三位米撲滿推手的共同點都是不富裕,甚至曾是慈濟援助的對象,在這樣的環境下,依然堅持每天助人的那一念善心,非常珍貴;烏丁屯、烏善丁後來甚至來臺受證成為慈濟志工。

二○一九年慈濟「以工代賑」邀約村民親自鋪水泥路,六月七日舉辦小路啟用儀式,當地的摩托車司機也不必再因路難行而煩惱了。(攝影/黃露發)

戒惡習
守護好自己的心念

烏善丁的太太多丹丹內,從十幾歲的少女時代起,就延續傳統習慣嚼食檳榔,二、三十年都無法戒除;家人屢勸不聽,也無計可施。直到她參與慈濟志工培訓,有一次上課聽聞上人開示,慈濟人要守十戒,其中一項是「不抽菸、不吸毒、不嚼檳榔」,她反省自己到底有沒有符合慈濟人的威儀,也強烈地感受到,慈濟十戒是上人疼愛弟子的色身及慧命而指引的一個方向,也是上人對於弟子們深深的祝福。

她決定戒除嚼檳榔的習慣,成為上人心目中的理想志工!日後當與欲望拔河,五十三歲的她說:「想吃檳榔的時候,努力觀想上人慈悲的身影,就不會想吃啦!」

和多丹丹內一樣,烏皎溫在受惠於福種發放,努力耕耘償還借貸、改善生活後,抱著感恩心參加志工培訓;聽到「慈濟十戒」後回到家裏,立刻戒掉嚼檳榔的習慣。可是長久養成的習慣有那麼容易戒除嗎?他當時經常會流口水,口舌苦澀,很不舒服;好不容易戒除兩個月之後,卻在一次拜訪親戚時,又恢復了這個壞習慣。

他很懺悔,覺得不能只是把上人的教育銘刻於心,更要積極實踐於生活之中。於是日後每當想吃檳榔,就改含一粒話梅,然後在心中不斷重複上人所說的「有心就不難」,最終如願完全戒除。

許多緬甸本土志工不曾見過上人,但奉行上人的教誨,行善付出,更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。日月精華俯照伊洛瓦底江,孕育了緬甸眾生,展現出佛國子民們真誠利他、不求回報的真心善行。當代人與佛陀的距離到底有多遠?不是兩千五百年多前的遙不可及,而能穿越時間,透過空間,真真實實地存在你、我、他,人與人之間。金耳環村村民展現出守持戒律、去除習氣、弘揚佛法、利益眾生的作為,彷彿讓人見到:佛法行者就在人間!

附錄

有一口飯吃,要想到沒飯吃的人

資料提供‧慈濟緬甸聯絡處

農民們說,如果沒有上人幫助,他們只能一直背負債務;而今體會到豐收的喜悅,也萌生助人的心願……

瑞那滾村不只有「慈濟路」,也有「慈濟田」,由緬甸聯絡處購置一塊田地,烏善丁負責耕種,收成全數捐給慈濟。這片田地也是教育基地,配合農業部作為實驗田,讓農友學習使用機器,推動農耕機械化。慈濟並購置割稻機器,用最便宜的費用租借給農友收成,扣除油料和維修費用,同樣捐給慈濟去幫助更多人。

瑞那滾村位置偏遠,又常常遇到水災,農民自二○一五年起接到慈濟援助福種後,年年豐收,都感覺是獲得了上人的祝福。二○一八年,慈濟再次執行三年福種發放,但才過了兩年,烏善丁就主動代替大家表示,在屢屢的豐收後,得以清償數十年貸款,「我們的收入已經增加了,請上人不用再給我們稻種,請上人去幫助更加需要的人。」

二○二一年,因為新冠肺炎疫情、旱澇交替和國內局勢不穩定,農友們耕種所需的各項成本再度出現困難,甚至考慮放棄這季度耕種。志工二○二二年元月進村發給肥料,沒想到四月就傳來大豐收的好消息,收成的重量甚至在全國名列前茅。

農民叁叁茉說,上人提供稻種和肥料,慈濟還出借犁地機和收割機,讓他節省成本,還清了醫病欠下的債,「我原本打算放棄耕種,感恩上人給我繼續耕種的勇氣,所以也想付出心力鼓勵其他人。」

昂國吳說,灌溉水和肥料取得不易,以往耕種每英畝地,就會欠政府十五萬緬幣,要到收割完畢才能還債。直到上人幫助,他們農耕有了餘裕,還可以到米廠工作,每天賺得七千到一萬緬幣,也有能力改建家園,家人生活改善了,「沒有上人的幫助,我們會一直背負著債務。」

農民們嘗到豐收的喜悅,首先想到的竟是希望能幫助更多的人。但慈濟人擔心,大家才剛剛翻轉生活,如果想要村幫村,真的可以嗎?烏善丁說:「我們從來沒有過那麼好的收成,一切都是上人給我們的。上人說只要能吃飽,福種要撒向天下。我們現在吃得飽,所以就要想到沒有飯吃的人,要好好聽上人的話,做就對了。」烏金綏說:「我沒有一天不想到上人對我們的幫助,我只是盡能力布施。我現在有吃的,如果其他農民沒有的話,我心裏會很難過。」

瑞那滾村全村一百零四戶,其中有三十二位農民共捐出一百五十八籮稻種,和慈濟合作「村幫村」,援助比他們村莊更大的四個村落,抱持的心念就是:「有苦的人走不出來,我們就走進去!」